(《论语·雍也》)后世对此有解释认为,孔子主张先要能够忍受和承担一定的劳苦而后得到成功,这样就可以体会和达到为仁的境界了(《论语集解义疏》注引孔安国说)。
相反,我将划出简单的平行线。许多当代人为儒家的人权、民主政治和公共理性理论进行辩护。
岂无所用其心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4节---译注) 东西方的自然法政治都能够辨认出,自由机构和规范支持的开放社会用具体实例说明了那些真正的道德规范,它们以平等、尊严和人权作为其代表。作为回应,有些当代人觉得自由派传统中的任何东西都已经不可救药了,他们拒绝开放社会的整个工程,包括其根基和枝杈,渴望回归到西方的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理想之中。明朝和清朝濒于崩溃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实现儒家理想,更没有成功地实现普遍的教育,也没有自愿坚持道德和法律规范和公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典儒家和宋明理学弟子或许没有遵循确认人类尊严的路径来设想民主管理或自由规范,但早期基督教徒也没有---圣保罗(St. Paul)在写《腓利门书》(Philemon)的时候并没有梦想到终结奴隶制。
作者简介:倪佳道明神父(Fr. James Dominic Rooney, OP),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道明会神父。这些传统帮助我们认识到当今人们表达的观点背后隐藏着的恶魔,它呼应了法家的后果论,召唤我们抛弃道德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以便实现稳定(虚假的公共利益),这是对自由派机构和规范似乎都做出的承诺的破坏。其实,这里的道是抽象的绝对,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动力和创造力。
据此,我以为,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道的本体论之上的,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依张岱年的看法,道在一之先,一是天地未分的总体,二是已分的天地,三是阴阳与冲气。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创化历程或基本模式,它由最抽象的本体,不断地向下即向物质世界落实,而创生万物。
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后世以此作为书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种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却又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物质性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的,甚至是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无止歇的,因此,只好把它命名为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的道,可称之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一种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形而上存在。在创化并形成了天下万物以后,万物自身的运动变化也同样是宇宙生成化育的重要方面。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就逻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而言,它与宇宙生成论既相联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无就是道,道能生出有,而道就是无和有的统一。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当然,老子的道,并非有意志的人格的神或上帝,相反,它的本性就在于自然无为。认为道生万物,是一个由小到多的过程,万物只能从无到有。
老子在五十一章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摘自《东方大哲的玄思:老子》 进入 王岳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家 老子 本体论 宇宙论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强调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恒常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来说,是存在的本体,作为世界生存论来说,便是本源。
德字也出现在整整16章之中。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有相当精辟而又令后人言人人殊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将本体性的第一存在的道看作是不可用语言来加以限制的,因而,对这一本体不可能有任何的规定性,而只是一个纯粹空无的思维起始状态。他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德,德是道之用。
而晚于《老子》的《论语·述而》也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表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种非言的恒常之道,是一个超越了相对的绝对本体,它不同于《左传》、《国语》、《论语》所说的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等等。老子提出了新的本体论依据,即提出了关于世界本源的命题。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老子》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现了70余次(各版本之间略有差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
强调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甚至也是上帝和神存在的根本。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57]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论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把恒常之道与具体可言之道区分开来,从而使道具有了形而上的性格。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所以,他在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左传》有天道远,人道迩的说法。它并不君临万物去宰治万物,而是无为无不为。它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先在性,而将普遍规律看作是最高的存在。注释: [56] 《老子》帛书甲本篇章前后无篇名,而帛书乙本已于篇末题有德道二字,但并未称为经。
道这个词在老子以前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它的主要意义是指道路或道理等。道的本性特性决定着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属性。
[57]当然,我们在领悟其意之时不必一一对照一、二、三在这里的具体对项,因为大多的意见分歧皆缘此而生。是说道创生万物以后,使万物得以生成,得到滋养,所以说,道创生并培育了宇宙万物。
这种关于道的本体论的说法,较之中国的五行论或元素说更显出其深刻性。又在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希。